沙門氏菌介紹/腸胃科診所/中山區腸胃科診所
炎熱的夏日,飲料與冰品需求量也增加,近期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,讓民眾擔心,而高雄衛生局表示檢驗出了沙門氏桿菌,沙門氏桿菌也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病菌之一,可經由人、貓、狗、蟑螂、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,以下為您詳細介紹:
►何謂沙門氏菌
沙門氏菌,屬於腸內細菌科、沙門氏菌屬。沙門氏菌病例最常發生於嬰兒和五歲以下小孩。
大約60%~80%的病例屬於散發病例,其他病例為爆發流行,小的流行通常發生於一般人群,大的流行則常見於兒童醫院或機構、餐廳及護理之家等人口密集機構,大部分的發生原因是食物來源遭受污染,少數是因帶菌者污染食物,或人與人直接糞口接觸引致。
本病較易發生在7月~10月,氣候溫暖的季節,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的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。
►傳染窩
動物及人類,動物例如:家禽、豬、羊、馬、牛、齧齒動物及寵物(鬣蜥蜴、烏龜、小雞、蛇、狗、貓…)等。
►傳染途徑
●食入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,受污染的食物例如: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/雞蛋製品、牛奶/牛奶製品、肉類/肉類製品等,若食物保存不當,沙門氏菌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,更易傳播。
●農場的動物因食用被污染的飼料而感染,而在飼養或屠宰過程中散播病菌。
●人與人之間糞口傳染:在病人腹瀉時,如果是嬰兒或糞便失禁的成人,其傳染力比無症狀帶菌者更高。
►易感染者
◉胃酸缺乏者、接受制酸劑治療者、胃切除者、服用廣效抗生素治療者、癌症患者、接受免疫抑制劑者、虛弱的人(包括營養不良)較易被感染◉
►臨床症狀
一般臨床症狀以急性腸胃炎表現,在感染後約6-48小時會有噁心、嘔吐及下痢等,伴隨寒顫、發燒(高燒維持在38~40℃)及腹部絞痛等症狀,發病時間愈短,症狀愈嚴重,通常發燒72小時內會好轉,症狀持續 2~3天後會痊癒,但有5%的人會成為帶菌者。
◉嬰兒、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嚴重,易因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◉
►潛伏期與傳染期
●潛伏期:糞便排菌的時間通常為數天到數週,有些可能數月(特別是嬰兒)。依所感染的血清型別不同而有差異,大約1%的成人及5%小於5歲的小孩可能排菌超過1年。
●傳染期:6-72小時,通常是12-36小時。
►預防方法
(一)WHO食品安全五要訣:
✔保持食品清潔。
✔生食熟食要分開。
✔食物要完全煮熟(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)。
✔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。
✔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。
(二)一般防治措施:
1.烹調食物前或餐前便後應確實洗手,小心處理食物。
2.食物應以保鮮膜包裹後置入冰箱,再次食用前應加熱煮熟。
3.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。
4.被蒼蠅沾染、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,均應丟棄,切勿食用。
5.牛奶和奶製品應滅菌後再食用。
6.水塔應經常清洗及消毒,旅行或野營時,用水應煮沸消毒。
7.水泥砌磚水塔若已生苔,請儘可能更換成不銹鋼製品,以維護飲水衛生安全。
8.確實撲滅並阻隔蒼蠅等病媒,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。
9.如有嘔吐、腹瀉或發燒等病徵,應儘速就醫,並避免處理食物,以防傳播他人。
►治療方法
1. 一般針對沙門氏菌造成腸胃炎的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,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。
2. 一些特殊病患,例如:新生兒(小於三個月大)、大於50歲以上的長者、器官移植患者、血液腫瘤患者、HIV感染者、有人造植入物的病人(人工血管、心瓣膜、人工關節等)、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,若出現持續性高燒、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,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,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。


(圖片與資料資料來源:衛生服利部)
